“十一五”特别是国务院印发"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》以来,我国物流业保持较快增长,服务能力显著提升,基础设施条件与政策环境明显改善,现代工业体系物流行业初步形成,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行业规模正在迅速增长。 2013年,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97.8万亿元,比2005年增长3.1倍,按可比价格计算,年均增长11.5%。 2013年,物流业增加值3.9万亿元,比2005年增长2.2倍,年均增长11.1%。物流业增加值占比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6.6%提高到2013年的6.8%,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.8%。物流业吸纳就业人数快速增加,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178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2890万人,年均增长6.2%,详见前瞻"中国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》。
服务能力显著提升。物流企业资产重组与资源整合步伐进一步加快,形成了一批所有制多元化,服务网络化与管理现代化的物流企业。传统运输业,仓储业加速向现代物流业转型,制造业物流,商贸物流,电子商务物流与国际物流等领域专业化,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,服务水平不断提升,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。
技术设备条件已大大改善。信息技术被广泛使用,大多数物流公司已经建立管理信息系统,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快速推进。物联网,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应用,装卸搬运,分拣包装,加工配送等专用物流设备与智能标签,跟踪追溯,路径优化等技术迅速推广。
基础设施网络日益完善。截至2013年底,全国铁路运营里程10.3万公里,其中高速铁路1.1万公里;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35.6万公里,其中高速公路10.45万公里;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.59万公里,其中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1.02万公里;全国港口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001个,其中沿海港口1607个,内河港口394个;全国民航机场193. 2012年,全国商业仓库面积约13亿平方米,有754个各类物流园区。
发展环境不断优化。“十二五”规划纲要明确提出“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”。国务院印发"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》,并制定出台了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。有关部门与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专项规划与配套措施。社会物流统计制度日趋完善,标准化工作有序推进,进一步加强人员培训,物流技术,学术理论研究及产学研合作加深。
总体上看,我国物流业已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。但是,物流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,发展方式比较粗放。主要表现为:一是物流成本高,效率低。2013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高达18%,高于发达国家水平1倍左右,也显著高于巴西,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。二是条块分割严重,阻碍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未打破。企业自营物流比重高,物流企业规模小,先进技术难以推广,物流标准很难统一回旋处运输,资源浪费的问题突出。三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,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。现代化仓储,多式联运转运等设施仍显不足,布局合理,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区体系尚未建立,高效,顺畅,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尚不健全,物流基础设施之间不衔接,不配套问题比较突出。四是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,市场秩序不够规范。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,一些地方针对物流企业的乱收费,乱罚款问题突出。信用体系建设滞后,物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。